一线真实的技术经理人

2025-11-04 来源:技术经理人之家 作者:技术经理人之家

在媒体报道中,技术经理人常被称为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红娘」。这一称呼源于早期的「技术经纪人」——为促成技术交易而从事中介、代理等工作的职业。

但技术经理人的角色远不止于此。创新成果的诞生是从0到1的过程,但要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让生产力跃升,还需跨越从1到100的漫长路径。这条路上充满沟壑,甚至可能陷入死亡之谷。技术经理人,就是帮助科研成果成功走出这一谷底的人。

因此,与技术经纪人相比,技术经理人的工作贯穿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中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将其定义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的专业人员。

从岗位描述可见,这一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综合能力强,也面临复杂的实践挑战。

此前,我们讨论了中国各地在构建技术经理人体系、推动科技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方面的努力。那么,处于一线的技术经理人,他们的真实感受又是如何?

 

一头热的「冷思考」

技术经理人蒋钟雯,任职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迈科技」。她的主要工作是与2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将专家成果推介给企业。

迈科技通常「以需找技」——有企业需求后再去寻找对应技术。因为没有需求,就难以说服专家提供资料。拿到专家技术后,公司会进行商业化包装,重点展示技术成效和具体指标。

但在蒋钟雯的现实工作中,企业与高校成果的匹配成功率仍然很低。她认为,高校在产学研转化中,难在市场需求缺乏——高校成果「热」,但市场端却「冷」,目前政策多集中在成果端,如赋权教师、推动专利「先转后用」、建设概念验证和中试基地等。但真正有能力承接成果的产业方,仍然稀缺。

蒋钟雯说,企业需求与高校成果脱节的情况并不少见,最常见的理由是企业觉得太贵。比如,之前一家企业想开发超疏水材料,对接的科研老师表示超疏水指标都能达到,但报价按公斤计算,而企业需求按吨计。最终,企业只能放弃。

此外,一项技术从实验室有成果,再到产业化成功,往往需要十年以上周期。成果需先实现小批量稳定生产,再通过申请项目基金开发样机,随后进入小试、中试阶段。科研老师可能自己做样机,但到了小试和中试环节,仅靠科研老师已难推进,需要更多产业和资金资源介入。

然而,部分教师连样机经费都难以获得,成果停留在设计图纸上。高校科研成果多处于前期阶段,而研究机构希望看到实物样机才愿意投资,企业甚至更偏好成熟、可直接应用,或只需稍微修改配方和设计的技术。这种供需错位,使许多科研成果难以真正落地。

蒋钟雯感受到,虽然自己更多接触技术供给方,但决定成果能否转化的关键在产业需求;高校成果端的一头热,能承接成果的产业方缺失,是当前技术转移的障碍。

 

项目多但落地不易

技术经理人张珩,经常参与各类行业展会。企业若有新产品或自研技术,常会在展会上展示。她会在展会上寻找新技术,也会携带着自家资源库中的技术需求,目标明确地寻找匹配企业。

然而,张珩很快意识到,仅做初步对接无法推动技术转移深入进展。真正的技术转移全链条需团队协作,需要技术专家、律师以及多方外部资源共同参与。她将自己视为团队的前锋,负责开启局面,现主要聚焦于深入供需对接。

但在张珩的工作中,能真正落地的项目并不多。她坦言,一个项目或需求往往要对接几十家,最终达成合作的可能一个也没有,而高校科研成果尤其难落地——从概念验证到小试、中试,再到市场化,周期漫长,资金投入高。她接触的许多技术转移机构,都因回报周期长、资金链紧张而难以为继。新机构不断涌现,也不断倒下。

在供需对接中,张珩也遇到过骗子。有的技术「需求方」写出详尽的技术需求,甚至给出投资预算。但当她提供合适技术项目后,对方一句「我再看看」,便杳无音讯。对方可能拿着项目资料转手卖给他人,遇到这种情况,她也无法报警,因为并无直接财产损失。

技术项目方跑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张珩曾遇到一位自信满满的技术方,对外宣称掌握先进技术,不断催促推进。可当她找到匹配的技术需求方后,技术方发现自身技术达不到要求,便选择失联。

这些经历让张珩更清楚技术转移的现实。高失败率是常态,而坚持,是唯一能做的事。 

张珩认为,技术经理人必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医疗器械为例,需要了解相关医疗政策,如一类、二类、三类证的区别;还要掌握专利授权与转让的基本知识;并具备沟通技巧,赢得企业和科研团队信任;还需深入理解行业,需要研究行业报告,理解产业共性,才能准确判断市场需求。

张珩把学习视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通过新闻和行业资料自学,并积极参加业内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此外,其所在公司还会邀请行业前辈讲授综合知识,帮助团队补充知识体系。

张珩为,技术经理人不能只懂一个领域或一个职业方向,更要能够俯瞰整个技术转移过程——前期需要市场支持,中期需要法律支持;公司成立前需资金支持,成立后需管理支持。 

 

急需换思维补技能

蒋钟雯和张珩在技术转移公司工作,而褚悦则代表科研端向市场端转型的新趋势。博士后期间,她兼职担任技术经理人,帮助导师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褚悦认为,她的技术经理人职业的第一道坎,是从科研思维转变为商业思维。科研思维追求极致发挥产品性能,而落地过程中必须考虑材料、设备、工艺路线等实际问题。技术经理人需要成为复合型人才,既懂科技,也懂市场、产业、资本和管理。

褚悦从金融术语一点点学起,但自学显然不足。重要的帮助,来自独立技术经理人王琪。王琪曾在国企从事研发、科研管理和战略工作20年,熟悉技术产业化全流程的每个环节。

技术经理人工作内容是如此复杂。王琪介绍:

当专家萌生技术转化想法时,技术经理人就要适时加入团队;

在后续环节中,技术经理人将承担一系列重要工作,包括规划知识产权布局、制定商业策划、寻找投资方和合作方、组建高效公司团队;

随后,还可能带领团队参加比赛或路演,展示技术优势,主导合同谈判,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制度体系与财务流程,直至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琪认为,在纷繁综合的业务中,技术经理人最核心的技能是「架构」——技术经理人应成为管理流程的把控者。

 

蒋钟雯、张珩、褚悦和王琪,作为技术经理人,分布在科研与产业的不同环节。正是这些技术经理人,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让价值真正落地。

他们的经历和思考,展示出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的挑战和机遇。他们的努力,也预示着中国技术经理人的未来。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口述|技术经理人:「高校项目转化失败,最常见的理由是太贵」

澎湃新闻:口述|90后技术经理人:入行3年,参与的项目只有1个

光明日报:技术经理人:陪「1」跑到「100」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