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机器人可以为孤独症孩子生成个性化康复计划,并通过持续数据分析优化训练效果,不仅能高效、标准地执行康复任务,还能在情感上与孩子建立连接,激发训练兴趣,提高康复效果。您可以先体验我们的产品,再决定是否购入。”9月19日,在“J-TOP”创新面对面现场,上海元心智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心智语”)代表孙隽热情介绍着与苏州工学院合作研发的企业产品——针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基于人形机器人的多模态孤独症儿童康复系统研发”项目。图片由上海元心智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元心智语科技成果能迅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得益于创新的“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这与以往企业付费买断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再批量转化为产品的传统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截然不同。
由于现在许多中小科技企业资金链紧张,难以“一次性买断”科技成果,不仅高校的成果无法充分发挥价值,中小科技企业对技术供给的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针对此困境,苏州积极推动“先使用后付费”实践,通过企业“零风险”试用技术、政府“全链条”护航、早期项目“概念验证”前置,三重合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敢用、用不起”难题。
“这次我们与元心智语达成合作,就是团队研发了一项智能制造技术,企业试用后发现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试用期间,企业依据实际生产需求,及时反馈给我们的研发团队,团队再进行针对性优化,让技术更贴合企业生产。”苏州工学院凤黄浩教授表示,后续企业基于良好的试用体验,积极付费与团队深入合作。
“先使用后付费”让高校企业合作双赢。
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将技术引进成本从“刚性支出”转化为“弹性投入”,也让企业“轻装上阵”。“康复机构可以先使用我们的机器人和数字康复课程,降低技术引进风险,也让他们能在真正了解技术性能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这种模式能减少企业初期投入,提升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为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验证数据,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和优化技术。”孙隽说。
这一场合作双赢,打破了传统企业与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短期交易思维,为双方技术的长期迭代和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技术迭代过程中产生的专利也由双方共同拥有,企业在实现技术突破后的第一时间可以获得产业化授权,提升产品市场化的速度。
随着“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在苏州的深入推广与实践,更多科技成果有望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推动产学研合作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