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技术经理人是连接实验室与市场的关键纽带。他们以专业能力破解产学研合作难题,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今天的《技术经理人》走近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副院长赵峰,看他如何架起从实验室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桥梁。
赵峰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后,2013年入职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时任科技发展部部长和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从事科技管理和技术转移工作,并于2015年筹建了“中汽—清华技术转移(苏州)中心”,成立了市场化运作的苏州紫荆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一直以来,赵峰结合丰富的汽车专业知识和技术转移工作经验,负责企业技术需求的挖掘与对接、科技成果的引进与产业化落地、品牌活动、技术转移专项投资基金等工作。
截至目前,赵峰团队累计对接企业技术需求100余项,促成了40余项产学研合作;跟踪了360项国内外汽车领域的高科技成果,主要来自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内外汽车专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成功推动了20多个创业项目在苏州孵化落地。
当前,新能源汽车正向着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变革,市场上缺少与之相适应的检测技术及测试工具。赵峰组织团队主动挖掘电动化所需保障技术成果,对接某创新团队,入驻吴江。双方共同围绕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保障装置的应用与市场展开技术合作与商业验证。在近2年期的孵化中,成功研制成套化的新能源整车充电功能综合测试系统,填补新能源汽车整车充电系统检测功能的行业空白。
团队进一步跟进企业发展所需的上下游资源,助力企业打通发展道路,该企业已与四十余家大型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企业估值达15亿元,获得中国独角兽企业等荣誉。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考虑的角度是不同的,对于技术需求方来说,更需要的是把技术快速产业化,而对于供给方来说,更希望把技术做到极致。“技术经理人就相当于项目的策划者,需要把双方聚集到一起,推动形成统一的共识,制定行动方案,按照节奏去推进。”赵峰说。
赵峰还介绍到,清华汽研院正与企业探讨建立一种紧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汽研院和企业各出一部分人,组成一个研发团队,针对企业需求做深度联合开发。不局限于单独的项目,可以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去梳理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制定开发计划,联合攻关。
谈及苏州在技术经理人培育方面的举措,赵峰表示:“从初级班到高级班,再到最近的领航班,苏州在技术经理人培育这块的理论体系建设已经非常完备了。未来希望多举办一些促进技术经理人相互之间交流、学习的沙龙,进行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务条款等方面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