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近年来,苏州培养了一批技术经理人,他们既懂技术,又懂产业,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生产线。
在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高级技术经理人周星刚刚开完一场对接会回到单位。作为这里的技术转移主任,他主要负责半导体、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的科技招商、产学研合作等工作。
周星介绍道:“一家规模较大的3C类电子相关产品企业,前往浙大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交流,组建了一支由两位教授、四位研究员和一位高级工程师构成的团队,有效降低了技术研发成本。”
这次产学研合作,他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红娘”,谁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哪个企业可以把高校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这些都由他来牵线搭桥。
"我们与企业已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前期沟通,先后开展了四次实地走访。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方向,停留在框架性层面。对于老师来讲,要开展合作,需要一个明确性的东西,技术经理人要进一步挖掘,引导企业明确它的需求,去匹配老师。”周星说道。
位于昆山玉山镇的云中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芯片检测设备研发生产的中小企业。此前,企业遇到技术难题,也是通过周星帮助他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云中谷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说:“由于我们产品的体积与容量较大,箱体内部出现了温度不均匀的问题,始终未能找到原因。周主任为我们推荐了合作院校,他们通过流体分析帮助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切实解决了问题。”
周星说:“我与这家企业相知多年,对其产品颇为了解,同时在相关领域结识了不少老师。因此,当知晓企业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降低技术研发成本时,我脑海中便迅速浮现出一位合适的老师,幸运的是,初次对接便取得成功。过程中,我始终有一种陪伴企业成长的参与感。”
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婷秀表示,让高校的好成果,企业的真需求在苏州大胆“牵手”。这个月,苏州科技商学院的技术经理人和高校成果转化班将同步启动,欢迎大家带着“金点子”“好项目”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产业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