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在《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中,苏州排名全国第五,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苏州发展具身智能
中新合作为AI注入新活力
2月8日,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项目在苏州工业园区奠基。
作为连接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桥梁,“具身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项目由中新集团开发建设,将通过“平台+引育”模式,围绕具身智能行业难点痛点、基础和共性技术问题,高水平建设数字孪生和数据采集训练场、检验检测基地、展示体验中心及产才融合交流中心等公共平台;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集研发、制造、展示、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端化具身智能产业集聚区。
根据近期发布的《苏州工业园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到2027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要初步打造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制造集聚区、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应用场景示范区,招引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代表产品,核心产业规模达15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300亿元。
“可以上班,可以当导游”
人形机器人苏州造
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苏州AI未来可期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需要加大“政产学研用”融合力度。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合作协议,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
此次揭牌将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产品牵引、服务牵引、贡献牵引”为原则,以重大原始创新为目标,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新兴学科、智慧治理交叉学科,努力构建政府、产业、学术、研究和应用一体化的平台,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苏州正量身定制扶持政策
2月10日,苏州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
《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围绕推动技术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强化要素供给、完善创新生态等方面提出了14项具体措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
《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加大高端人才支持力度、加大青年人才集聚力度、加大引才模式创新力度、加大人才支持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9项针对性政策举措,大力吸引集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