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链”出精彩 产业“链”向未来

2023-02-06 来源:苏州发布 作者:苏州发布

强劲的经济实力

深厚的历史底蕴

古韵今风、独具魅力的苏州

绘就了一幅令人向往的

都市幸福画卷

 

 

2022年

市委市政府召开新年第一会

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

聚焦产业迭代升级和集群创新能力提升

全面推进数字经济时代

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一年来

数字经济时代

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全面推进

“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 

的产业链供应链日益强化

创新“链”出精彩

产业“链”向未来的势头

日益迅猛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36万亿元,增长4%。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深耕25个重点细分领域,制定实施系列支持政策,系统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苏州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整体推进

 

强化政策支持

通过“一号文件”出台《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025行动计划》和《苏州市2022年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工作清单》,出台《关于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若干政策(试行)》,提出了20项120条促进措施。探索新兴服务业支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路径,出台《关于推动新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及若干政策。发挥金融“资源黏合剂”作用,出台《苏州市金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工作意见》等系列专项支持政策,组建苏州创新投资集团,设立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

 

 

 

细化任务落实

梳理了25个重点细分领域,出台了《关于强化机制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发展工作方案》。目前,25个细分领域行动计划已全部印发,收录重点企业(机构)名录超4800家。

 

 

 

 

优化空间布局

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签署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2.0版共建协议,相城区与上海长宁区、嘉定区等签订区域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共同建设G60科创走廊。出台《关于全面实施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太湖新城建设的工作意见》《关于全面建设太湖科学城的工作意见》等政策文件。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苏锡同城化发展。

 

 

 

聚焦创新载体,增强策源能力

 

平台建设重大突破

苏州实验室揭牌成立,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新增天准科技、迈为科技、博瑞生物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省第一。国富氢能获得国家绿色能源重点专项支持。截止目前,我市拥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626家。

 

 

 

融合创新持续深入

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制定出台《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布局13家创新联合体,“抱团”攻关“卡脖子”难题。打造面向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专业化总部企业群落,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总部。

 

 

 

校地合作不断加快

全力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实现首届招生,中国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加快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研究院签约落户,C9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西北工业大学太仓分校、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一期先后投用。

 

 

 

 

紧抓要素保障,打造一流生态

 

建强建优人才队伍

出台《苏州市支持青年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大力吸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面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的工作品牌,成功举办国际精英创业周等招才引智活动,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4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4万人,连续十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竞争力的中国城市”。

 

 

 

加快构建培育梯度

出台《加快推进全市创新集群科技企业梯度培育的若干措施》《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高成长性企业前后衔接的梯度培育模式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2022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2家,超全省四分之一;801家企业获评市级瞪羚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531家、总量达到1.34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突破2万家大关,达到2.23万家。

 

 

 

持续发力创新服务

深入推进“一件事”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常态化,启用“苏商通”平台,22个高频服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183个事项实现“两个免于提交”,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支持“科贷通”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推动苏州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解决融资难。总规模150亿元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在苏州设立,全市管理基金规模超8000亿元、数量超2400只。

 

 

 

 

依托数字赋能,激发内在活力

 

政策协同不断强化

制定实施《关于全面推进数字苏州建设的意见》。出台《苏州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提升苏州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动基础优势产业向价值链更高端迈进,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规模和能级。数字孪生城市时空底座加快构建,全市空间数据治理不断完善。

 

 

 

数字化进程加快

2022年,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实施1.1万个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累计14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5个县级市(区)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城区(园区)、占全国八分之一,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长三角枢纽江苏唯一节点落户吴江。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3万亿元。全市域全领域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试点场景超89万个,交易金额、个人钱包数量、首创场景数量等核心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

 

 

 

 

一直以来,苏州凭借

深厚的人文底蕴,坚实的经济基础

卓越的投资氛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工作生活

 

迈入兔年的苏州

如今正火力全开

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放开胆子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把落下的功课补起来

把耽搁的进度拉起来

到处一片热气腾腾干事业的火热景象

 

 

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

大家一定能

尽情释放创新智慧、挥洒创业激情

实现事业抱负和人生价值

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