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探究 | 以科技创新引领,走“双循环”发展道路

2023-05-15 来源:科创帮 作者:科创帮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而在这当中,“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因而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体系的核心驱动力。

 

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体系的核心驱动力,从国际发展的视角来看,国内与国外在打造“双循环”格局中存在不同模式,以美国为例,它作为全球科技强国,科技创新经历内循环独立支撑、外循环边际增强、双循环互促共进3个阶段,但自2008年至今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正逐渐破坏自身科技创新双循环体系。我们从借鉴国外打造“双循环”的历史经验出发,一步步探索其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经验与启示。

 

 

 

 

发展历史过程

 

 

 

01

科技创新自由发展

内循环独立支撑

19世纪美国大规模殖民初期,科技的发展始终处于自主探索阶段,不受政府的宏观调控,因其经济发展是以种植园为主的经济模式,大部分国民经济收入来自农业,缺乏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关注和投入,致使科技创新发展进程缓慢;只能依靠传统农业来推动经济长。而出口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却要进口价格昂贵的工业制品,使美国的对外贸易常态化赤字。在促进经济增长体系中,科技创新外循环显得动力明显不足,内循环成为主要推动力。

 

 

02

科技体系逐步成型

外循环边际增强

随着“莫里尔法案”和哈奇法案于1862年起相继出台实施,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开始正式对科技研发工作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逐渐建立和优化国家科学研发框架。在这一阶段,联邦实验室、企业研究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私人科研机构成为美国科研体系的主要支撑,民间基金、联邦政府、大学和产业界成为了获取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

 

另外,1864年实施的《鼓励外来移民法》无差别大规模吸收国际移民,为美国构建优质劳动力引入政策奠定了良好基础。美国借助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完成了工业化,其工业制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主导并逐步积累贸易盈余,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重要转变,科技创新外循环逐渐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03

科技创新持续投入

双循环互促共进

罗斯福当政期间,积极建立科技管理机制和科技咨询制度,并构建科技管理专门机构,逐步加大了对研究开发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美国开始从国家层面建立科学技术发展机构,移民政策的实行也使得大量高素质科学人才从欧洲向美国转移,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得到了极大推动和支持,一举成为了新的全球科技中心。

 

1991年后,美国把科技创新的重心由军事科技向基础研究和产业科技创新转移,通过学术交流和市场化资本纽带,促进了美国与全球科技紧密互动联系。这一阶段,美国依靠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实力,以及稳定而强劲的内循环,不断实施海外投资布局、技术全球交流,加强外循环的主动引领作用,从而建立起拥有美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双循环”体系。 

 

 

 

经验与启示

 

1

深度参与产学研合作

吸取国外先进科创经验,将发展新兴产业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内,例如美国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其目的在于推动先进制造、精密医疗、大脑计划、太空探索等新兴战略领域的技术发展,为创造新需求制定前瞻性规划和布局。

 

因而我国可以通过借鉴,以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大科学计划、工程以及平台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倡导和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参与产学研协同合作,促进研发、设计、制造以及配套环节的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利用。

 

2

加强社会资金多渠道投资

建立利于创新的金融市场机制,例如美国在第一次创建风险投资这一由职业金融家将权益资本投入到新兴的、具有巨大潜力的高科技企业的投资机制,为创造新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

 

聚焦于我国科技创新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可以鼓励银行、创投、风投等社会资金多渠道投资,助力国内高质量产能释放,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更加紧密结合,加速创新技术转移转化进程。

 

3

促进消费能力提升

依靠科技创新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比如发明电脑、手机等新型产品,以供给升级充分挖掘和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因而以科技创新提升国内产品技术附加值,提高国产品牌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供给升级大力挖掘国内消费市场需求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更好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通过国外的科技创新经验,我们更需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与海内外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国际科技组织和机构进行资源对接,加强科技创新强强联合,进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封锁,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掌握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主动权,实现由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